2025年01月10日

特稿|教会VS商业:从教会和信徒对商业的认知误解谈主内爱心商家体系的构思

作者: 李世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7月03日 09:44 |
播放

中国教会之怪现象

在中国古代,一直有着“士农工商”的说法。“士农工商”四民之中,士居首,农次之,工第三,商居末。在绝大多数时期,商业都是最贱之业。数千年来,历代统治者一直强调“重农抑商”。而历史的发展到了现在,传统的“士农工商”的概念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商”的地位和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甚至成为了社会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商,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核心和焦点,毕竟,有商才能够有钱。

但是在教会领域,却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在很多传统的认识和概念中,好像教会和商业天生就是死对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教会和商业只能够留下一个。在这两者当中,教会自然是不能抛弃的,那么被抛弃的就只能是商业了。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在社会越来越重视商业、重视金钱和物质的今天,很多教会甚至信徒却对商业避之唯恐不及,仿佛商业和金钱是什么洪水猛兽一般。事实上,很多人确实是这么想的,他们把商业和金钱看作是魔鬼撒旦的手段,魔鬼借着金钱、物质和商业来腐蚀和侵占基督徒的心灵。

古今那些对商业和金钱的误解

事实上,很多人对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的认知本身就是错误的。

“士农工商”这个概念是由春秋时期的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出自春秋《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他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社会群体划分为了四大阶层,即士农工商四民,这四民分别指的是军士、农民、工匠、商人。这里的“士”是指军士,也就是当兵的,而不是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的“士大夫”或者说地主官员阶层,也不是如今我们所认为的知识分子。

管仲提出“士农工商”四民的本意也并非是为了划分社会阶层,而是为了发展和提高齐国的国力。管仲认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如果让大家杂居在一起,彼此做的事情都不一样,很容易会让事情变得混乱无比,会导致社会生产效率极大降低。反之,让同阶层、同行业的人居住在同一片区域则能够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当然,管仲提高社会生产力的终极目的是提升齐国国力。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在“士农工商”这四民之中,士居首,农次之,工第三,商居末。可事实上,很多人并不知道的一个事实是,管仲自己曾经就是一个商人,深知商业的重要性,他又怎么会排斥商人和商业呢?“士农工商”按高低贵贱排序是后来的人们认知错误的结果,“士农工商”这个概念不断发展到后来,已经极大偏离了管仲的初衷,甚至可以说已经变成了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东西。

而到了现在,依然有很多基督徒在以错误的眼光看待商人和商业,“无奸不商”“商人爱钱不爱上帝”“商业是魔鬼的手段和工具”等认识依然在许多教会里面大行其道。可是无论是圣经还是2000年的基督教历史都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

比如,整个以色列历史上最有名的王之一的所罗门王就非常重视商业。圣经记载说,“所罗门的马是从埃及带来的,是王的商人一群一群按着定价买来的。”这里告诉我们,在所罗门王下面有很多商人,可见所罗门王非常重视商业。而在尼希米记当中则记载了商人也参与到了耶路撒冷城墙的建设和修造当中,“银匠与商人在城的角楼,和羊门中间修造。”他们虽然是商人,但是依然能够被上帝所使用。

因为种种原因,主内商业发展是严重落后于这个时代的。在当今这样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如果教会和福音想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的话,商业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课题。

华东一营商牧者对建立爱心商家体系的构想

事实上,在中国教会发展过程当中,已经有许多人进行了很多商业领域的探索,比如“工商团契”。工商团契前些年曾经在中国教会盛极一时,甚至直到现在还有零星存在。只是,在华东一个地方服事多年并且有过经商经历的王忠弟兄看来,传统的工商团契基本上已经不能够适应如今的现实状况。

王忠弟兄认为,很多工商团契建立的时候可能初衷都是很好的,但是去看的话最后其实都变成了想要扩充各个商家自己的资源,让自己得到更大的空间。在工商团契里面虽然大家也是基督徒,很多时候话说的可能也挺好听的,但是其实说白了就是在利用,利用工商团契这个平台,也利用工商团契里面的每一个人。那些工商团契虽然也是想要把各个商家、企业整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商家、企业很多的想法都是怎么来赚基督徒的钱,把基督徒群体作为了一个市场。事实已经证明,传统的工商团契的没落是有理由的,以自我需求为导向和目的的团契是没有长久的基础的,“一定需要有使命”。

那么,怎么才能够把使命跟商业结合起来?或者说,怎样才能够把使命融入到商业之中,而不是走着走着,只剩下了商业,却丢失了使命?

王忠弟兄的想法是完全抛开传统的工商团契,在主内建立一个“爱心商家体系”。为什么叫爱心商家呢,这个爱心一定是有慈善、公益这个层面的涵义,未来的商家合作模式也是慢慢的会走公益路线,这个是社会层面上的。然后从主内角度来讲,这些商家也能够支持很多的事工,有合适的利润空间能够盈利的话,那么也可以拿出来一部分利润比如十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的利润来支持国度事工。是想要以后往这样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纯粹的商业路线。所以爱心商家的背后一定要有使命和愿景在里面。

“我们所构思的这个爱心商家体系的理念是什么呢?那就是只要你有负担,只要愿意提供自己的资源,那就都可以在这个体系上面共享。无论是商品资源,还是教育培训资源、服务资源等等,都可以纳入到这个体系或者说平台里面。我们希望用爱心商家体系来有效的整合资源,来造血,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其他的项目才能够开展和发展,众多的国度事工才能够得到资金方面的支持。”王忠弟兄如此说。

谈到这个爱心商家体系,王忠弟兄充满了盼望:“我们希望做的是一个良性、互助、互利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所有的爱心商家都是直接受益者,而不是单纯的付出和给予者。不是传统的那种你把钱给我然后你就没有了,我把钱给你然后我就没有了。这样的方式无论在经济层面还是信仰层面都是没有持续性可言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战略。我们不希望我们做的也是这样的。虽然在这个爱心商家体系里面的都是爱心商家,肯定需要拿出来一些钱用作公益项目和宣教项目,但是首先,我们要确保在这个体系里面的所有的爱心商家都是受益者,必须给所有爱心商家留出来合适的利润空间。一个爱心商家进入到我们这个平台里面,首先我们可以资源共享,然后我们可以搭建一个类似于管理交流会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有效的帮助大家提升各自的管理理念,提高大家的商业格局。就像这样,理念的提升、资源的共享,比如一些合适的产品在爱心商家之间也可以互相代理、互相推广,通过这样的方式爱心商家的利润空间自然就比原来大大增加了。此外,在这个体系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提供一些就业、创业的机会。”

那么,除了强调使命之外,他们所构思的这个爱心商家体系跟以前的工商团契还有怎样本质的区别?

对此,王忠弟兄解释说:“工商团契更加偏向于‘内向’,展开来说的话基本就是‘自我需求’和‘教会需求’两个方面。但是我们所构思的爱心商家体系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整体上是‘外向’的,有很强的外展性,某种程度上说这个爱心商家体系突破了区域性,甚至突破了牧会性,而是定位于国度事工。”

“什么东西才能够让我们走的更远,让我们能够很深的联合在一起?那就是使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什么的这些当然也需要,但是真正能够让人联合起来的,一定是使命。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个东西是非常不稳定、不靠谱的,经不起太多现实的考验。比如我们之前曾经做过的一个事工,开始的时候先进来然后后来又离开的人多得是。那时候大家的关系确实都很好,可是感情再好也不真正顶用,这么多年走下来,我认定了唯有使命才能够让所有的人都聚集和联合在一起。而这(使命)也是我们认为爱心商家体系一定能够成功的最重要的理由,只要一直强调使命、重视使命,那这个体系就一定能做起来。”

(备注:文中所出现的人物姓名均为化名)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